“哦!”那人饶有深意的看了一眼鲁肃。
鲁肃上下打量一番此人,踌躇道:“这位学兄……”手指那人衣着。
“嗯?”那人看了一下自己腰间的宝剑,笑道:“在下徐庶,本是一名游侠,后弃武从文,求学四方。不过早年习性难改,这柄剑却是难以解下了。”
此人正是颍川徐庶,他本在荆州南郡求学,听闻江东被袁术取得,便与好友石韬商议,一同来此游历,增添阅历。
当下,徐庶又将石韬介绍给二人。
四人彼此交换姓名,同桌而坐。
“公瑾与孙伯符相熟?此人倒也算得上一代人杰,可惜生不逢时,有袁术在,即便孙坚仍存,江东也难保全。”徐庶对周瑜道。
鲁肃听了,心中好奇,问道:“元直为何如此驭定袁术能够取得江东?”
“子敬明知故问焉?”徐庶笑道:“袁术攻汝南,下寿春,兵不血刃得庐江郡,兵贵神速莫过于此。反观江东诸侯,尽是碌碌之辈,孙坚虽号称江东猛虎,可却有勇谋,即便在世,也绝非袁术对手。”
三人尽皆点头,即便周瑜也不得不承认徐庶说的很有道理。
石滔微微一笑,接着徐庶话语,道:“旁人见孙坚一死,袁术即下江东,因而皆以为袁术惧怕孙坚,所以止步大江。实则不然!袁术取得淮南,地盘扩张太,根基不稳,这才止步不前,绝非孙坚之故。”
“广元(石滔字高见!”鲁肃一脸钦佩,心中暗暗诧异,却是没想到徐庶、石滔如此才华横溢。
“子敬过奖了!”石滔谦虚道。
周瑜深深的看了一眼徐庶、石滔,心道:“此二人见识不凡,绝非等闲之辈。”
“吾与孙策乃是发小,其心思吾也清楚,正如元直之言,苦于生不逢时。”周瑜叹息道。
“公瑾!”鲁肃赶忙拉了一把周瑜。
徐庶见了,笑道:“子敬不必担忧,吾等绝非长舌之人。何况君子相交,只看脾性是否相合,关其他立场。”
鲁肃面色一红,灿灿道:“倒是肃妄作小人了。”
“观子敬之态,似乎有意投效袁术。在下可否言对?”徐庶饶有兴致的问道。
“呃!”鲁肃怔了怔,摇头道:“尚在考量之中,未有决意。”
“呵呵!”徐庶笑了笑,道:“子敬若然有意,当尽早投之。昔日袁术麾下人才寥寥,只有那顾元叹可堪一用,且非谋士,待逢纪、荀攸、张纮相投,立受重用,如今已居得高位,若然迟疑不决,即便有才,日后也难出头。”
石滔点头附和道:“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,正是此理。”
“元直、广元良言,肃必铭记在心。”鲁肃感激道。
这时,只听周瑜突然问道:“观元直、广元之意,莫非也有投效袁术之意?”
徐庶、石滔相视一笑,然后但见徐庶微微摇头,道:“我二人尚在求学,未有出仕之心。”
“元直、广元皆大才,何言求学?莫非不愿投效袁术。”虽然相处时间不长,可对徐庶、石滔才能,鲁肃已是万分钦佩,这般言语,似乎有推脱之意。
徐庶笑着摇了摇头,似有苦涩之意,石滔则是摇头不语。
“我等之才,实在不值一提。与我等一同求学的两位学友,年纪虽小,可才能却远胜我等,他们才当得大才之称。”徐庶淡淡说道。
“哦?”鲁肃来了兴致,问道:“世间竟有如此人物?倒要好好见识一番,不知元直是否愿意引荐。”
周瑜也是颇感兴趣,好奇的看着徐庶。
徐庶暗暗瞟了一眼周瑜,笑道:“好啊!吾这便去书一封,唤两位学友来吴郡,顺便领略一下江东之风光。”
当下,四人相谈甚欢,彼此交换住址,相约来日再聚。
四人却是不知,二楼上有一双眼睛一直注视着他们,直到散去。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