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中旬,聚集在牛庄堡附近的模范军开始沿着大辽河向北前进,双方的骑兵频繁的发生小规模的战斗。满清发现,侦骑之间的战斗结果对自己非常的不利。
一般来说,依照满清的经验,在和模范军的骑兵作战中,如果是大队骑兵之间的战斗,交换比总是对满清很不利,如果是小股骑兵的战斗,尤其是轻骑兵的战斗,交换比就要好看不少(虽然同样并不占优势)。事实上,在人数少于十人的情况下,模范军的侦骑往往会倾向于避免和数量相当的满清侦骑作战。但是这一次情况却有了很大的不同,即使是在这种小分队的遭遇战中,模范军骑兵的求战意识突然变强了很多,在人数相当,甚至人数更少一些的时候,也倾向于主动向满清的侦骑发起攻击。而且战斗的交换比,也变得对模范军更为有利了。
黄台吉知道,这主要还是饥荒带来的后果。这一次的饥荒导致清军无论是人还是战马,都有营养不良的状况。不过,无论如何,他必须守住大辽河堡。
六月二十八日,模范军主力水陆并进,逼近大辽河堡。大军在距离清军大约三公里左右的一处高地上扎营,郑森则带了一队骑兵,登上附近的一座大概有二三十丈高的土丘,远望清军的防御。
自从土地化冻之后,清军就在不断的加强这夹河的两座要塞。他们沿着河面拉上了三道铁链,将整个河面封锁了起来。这一招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创造,当年三国时候,吴国将领吾彦用铁索横断长江,以此防御晋军战船东下。结果晋军用火烧断铁索,顺江而下,灭了吴国。但清军的这三道铁索全在要塞火炮的射程内,要想派人去用火烧断它却并不容易。
在三道铁索后面,是一座浮桥,连接着两侧的堡垒,清军可以利用这座浮桥在两岸间调动。两岸的堡垒相比去年冬天也都扩大了不少。而且和牛庄堡相似,它们也被修建成棱堡的形式,而且清军也在它外面挖掘了三层的折线的壕沟,堆起了三层的土墙。
“世子,你看建胬的堡垒,倒是越修越像那么回事了。”陪着郑森一起出来的余新道,“你看他们的土墙上的大炮还真不少呢?”
郑森移动望远镜,细细的看过去。却见清军在土墙上每隔一段距离都留有一个小小的缺口,这便是安放大炮的位置,每一处位置上也都摆着一门大炮。这些大炮大致有两种,一种更小一些,看起来似乎和模范军当年使用过的六磅炮有些相似,还有一些就更大一些,形制上更像是红夷大炮。郑森略略的数了数,仅仅在这一段位置上,就有三十多门大炮。这些炮一例是漆黑漆黑的,看上去似乎是用铁铸的。
“他们的大炮倒是不少。”郑森皱起眉头来道,“这座堡垒加起来,怕是要有好几百门大炮了吧?建胬哪里来的物资,竟然能有这么多大炮?”
“世子,我也觉得不对。”余新道,“世子你看他们的这两种大炮的数量比例,还有摆放的位置都不对劲!”
郑森又举起望远镜细细的看了一会儿,便放下望远镜点点头道:“不错,他们把小炮都放在了后面,第一道土墙的位置上根本就没有那种小炮,第二道土墙后面也基本没有那种小炮,小炮都集中在第三道土墙后面……另外,他们的大炮比小炮多太多了,这不合理。”
一般来说,火炮的布置都是前轻后重的,因为更大更重的火炮,有更远的射程和更低的射速。小炮则有更快的射速和更高的反应速度。把小炮放在前面更便于应变,大炮摆在后面更容易发挥,更便于支援前面的小炮作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