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承乾嘴巴不受控制地张大了一下,随即又合上。没想到姓曹的有这么深的背景啊,他就像是县书记派到桃花源村的专家,是不能换的,也不能退的!
“那能不能不扎针?”李承乾商量道。
太子妃小嘴抿了一下,那是想笑又不笑的动作,然后点了一下头,也不说话,怕一说话就笑出来了。
姓曹的来了,同来的有爱瞌睡的老王,还有好几个白胡子,不知道是药藏局还是尚药局的,反正都是一个德性,一上来就围着李承乾这里摸摸那里看看,而且脸上的表情都是死沉的认真劲。
就和当初李承乾还是村官的时候,因为龋牙(蛀牙,其实龋牙才是正确的学名)去医院,刚在牙科椅子上躺好,一群实习生围上去,全都盯着吴楚真张开的嘴看,然后主医生告诉他们,这颗牙没救了,然后所有的实习生都是一脸的死沉认真表情。
太像了!
李承乾心里压力承受能力很小,真怕这群太医突然说这颗脑袋没救了!
还好,太医们看完后,又商量了一会儿,终于说太子身体有好转,暂时有失魂症,但因为昏迷后醒来还记得姓曹的,所以失魂症的病情已经稳定并且朝好的一面发展,只要按时吃药就会好起来的!
因为太子妃已经把李承乾的意见反馈给太医们,所以他们都没给李承乾扎针,连姓曹的都没提一个字,太好了!
等白胡子们都走了,李承乾崩着的身体才松了下来。
“小姑,什么叫失魂症叻?”李承乾觉得自己莫名其妙被安了个病。
太子妃用可怜的目光看着李承乾,解释道:“殿下,你一定会好起来的,宫里的太医们个个都是神医……”
这话听着多耳熟啊,二十一世纪的人遇到身边的人生病了,或者残疾了,别的话不会说,就拿出这样一句来安慰人:现在科技这么高,医术那么发达,你一会能医好的!
但现实是能治的病能治好,不能治的病依然治不好!
“我是想知道失魂症是什么?”
太子妃为难地说:“就是这里魂没了……”她指着胸口,“魂没了,就把以前的事情给忘了。殿下你不用担心……”后面又是一串安慰人的话。
没常识,什么魂没了,其实就是失忆。而且问题不是出在胸口,是出在脑袋上。
李承乾鄙视了她一下。
不过自己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唐朝太子,这个太子以前的事情自己确实不知道,身边的人和物,以及唐朝的一切都不了解,确实是属于失忆的范围。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失魂症病人,那就接受吧,自己总不能告诉他们我不是太子,我是突然变成太子的吧,那样被唐朝这些古代人抓去烧死了怎么办。反正自己从来就不是诚实的人。
李承乾看着一脸担心还在安慰他的太子妃,“好了,我就算得了失魂症也不会伤心的,你别担心了,我乐观着呢。”
太子妃这才闭嘴。
突然李承乾想起她太子妃的身份,心情美了起来,“你是太子妃?”
“嗯。”太子妃奇怪地看着他。
“真的?”
“是啊,妾身是皇帝赐婚的。”
“那就是我的老婆了,嘿嘿……”小姑变成老婆,这是他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,现在却一醉醒来,全成真了,那种得逞的心情,太美了。
太子妃看着这贷猥琐的笑脸,心里发毛,太子不会又犯病了吧!
“老婆,你叫什么名字……那个,你们不是说我忘了吗,我是真的忘了。”
“妾身苏氏,名宓,小字小菇。”
“啊?”
“苏宓,还有个小名字,叫小菇。”
【作者吴笔原来还不知道这宓怎么读,只好去查百度,现在普及一下:宓,mi(蜜),安静的意思。】
这么一直白地说,李承乾明白了。
“姑妈的姑?”原来她有个小姑的名字,难怪刚才喊她小姑她会回答。
“噗哧……殿下,是蘑菇的菇。”苏宓笑了。
被小姑和老婆的综合体笑话,李承乾觉得不丢人。
“小菇,你这名字真美!”苏宓脸上害羞了,“我向你打听个人啊,他叫李治,还有个老婆叫武则天,你认识不?”
“李治?”苏宓知道李承乾还是失魂症患者,惊喜道:“殿下,你记得你的弟弟晋王李治吗?”
“弟弟?”
“是啊,晋王是你的九弟,他和你都是文德皇后所生。不过他现在还未大婚,所以你说的晋王妃武则天,可能是你记错了。”苏宓说。
对于历史科考试不及格,“贞观长歌”的电视剧只看过几集的李承乾,这下子迷糊了。李世民以后的接班人李治同学现在竟然不是太子,而是个什么晋王。而自己这个叫李承乾的家伙,竟然是个太子,那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老李一嗝屁,大唐的江山就是李承乾的了!
一想到将来自己要当皇帝,李承乾一下子控制不住心情,傻乐了!
由于主角是个历史半盲的残疾人,作者吴笔觉得不能让读者被他给误导了,有义务提供一下真实的历史。(如果是历史通的读者同学,请跳过这一段。)唐太宗李世民的接班人是确实是唐高宗李治,也就是武则天的男人。但是李承乾这个人物也是存在的。他是老李的大儿子,李治的同母大哥。
史料“《唐会要》卷四◎储君”中有记载:中山王承干。太宗长子。武德三年六月。封恒山郡王。五年八月。徙封中山郡王。九年十月。立为皇太子。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。废为庶人。
李承乾在他老爸“玄武门政变”胜利后,做了皇太子。做了十七年太子后又因为造反罪,被老李给废了!(李治随后才立为太子)
所以现在主角还在傻乐的时候,却不知道他的命运正在走向万丈的深渊!
李承乾傻乐了半天,才回过神来,问旁边满是担心的老婆:“现在是贞观几年?”
“贞观十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