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鸭

繁体版 简体版
小说鸭 > 三国之神昏天殇 > 第八十一章——修心五境

第八十一章——修心五境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  姜维见李铭神色飘忽,问道:“你是有何话要对我说吗?”

  “没有,没有,老师您说。”李铭尴尬道。

  “距今约万年前天竺,出现了一位圣人,尊号释迦摩尼佛,也称如来世尊。”

  “这名如来世尊出世之时,正值天竺十七国混战,而如来世尊乃是十七国中最为弱小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。”

  “那时天竺,外有战乱纷争不断,内有婆罗门为邪魔所染,遍布歪理邪说,残害生灵。”

  “如来世尊自幼早慧,深感邪魔害人,决意除尽邪魔,荡平邪教,立正法,求正道。”

  “为此,如来世尊苦行三百年,苦思法门而不得,终于菩提树上,枯坐一年,始得正觉。”姜维讲解道。

  “何为正觉?”李铭问道,按照他的理解就是忽然间顿悟了,一切都归于平淡了,看破红尘了,不过在这个世界,李铭怀疑,正觉不是那么简单。

  “正觉,这般类比吧,相当于我中原的心变。”姜维道。

  “老师,何为心变?”李铭问道。

  “你不知?”姜维对李铭的来历越发迷糊,该知道的你不知道,不该知道的你却知道。

  “还请老师解惑。”

  “心变即心灵之变,而我中原历代先贤总结推演出来的五个心境。”

  “修行路上,天赋是起点,终点则是心境。”

  “修心第一境,心如溪水,光是此境,世间便少有人能至。”

  “心如溪水,何为心如溪水,溪水潺潺,慢又不止,无涛无浪,水波不兴,心境如此,九宫、星宫之境,达之如潺潺流水付汪洋,终可至之。”

  “修心第二境,心如止水,达至此境,无论何等事情,皆平静待之,宠辱不惊。”

  “修心第三境,心如汪洋,汪洋虽掀滔天巨浪,最终也终归于平静,而且汪洋之大,可纳百川并流,霸者、王者、帅者、良将者,心境皆当如此。”

  “修心第四境,心即苍天,天有多大,心有多大,此境非是心怀苍生,心念苍生者不可达之。”

  “修心第五境,不可言。”

  “修心最后一境都不可言了,为什么还把他列为境界?”李铭不解的问道。

  “因为这个境界,是玄玄高妙,直指天道的境界。”

  “那有人达到过吗?”

  “有,传言古往今来有数百余人达至此境界,但可以确定达至此境界的唯有三人。”

  “三人?我还以为会是古往今来,举世无双,唯一人可至呢。”李铭道。

  “你可知这三人是谁?”

  “是谁?”

  “第一位,门下弟子三千,达者七十二,遍布七国,行救世之道,五十而知天命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。”

  “孔子?”李铭猜测道。

  “你还不算太蠢笨。”姜维笑道。

  “第二位,坐镇周都,压制大秦气运千年,续姬周气数,后知天命以至,遂西出函关,化道而去。”

  “至圣老子?”李铭心中不禁说了一声,卧槽,早知道自己不嘴欠了,莫说是中国,哪怕是放眼世界,这古往今来,能出几个老子,几个孔子?

  恐怕,古往今来,唯有一个老子,一个孔子。

  若说中华文明是树,那么孔子的礼,老子的道,便是中华文明的根基,树离根,则不可活。

  “你猜猜这第三人是谁?”姜维笑着问道。

  “第三人?”李铭心中嘀咕道:“将孔子的礼上升到仁的地步的孟子?承老子之风,逍遥自在的庄子?兼爱非攻的墨子?”

  “不对,不对,这三人虽然留名青史,但可以说是并驾齐驱,若从其中决出一人,显然不可能。”

  “那么究竟是谁呢?”

  “对了,为什么一定要往后选,而不向前看呢?”

  “这第三人,学生自然知道。”李铭答道。

  “你知道这第三人是谁?”姜维笑道。

  “这个世间又有谁不知道其的尊号呢?”李铭也笑道。

  “看来,你是真的知了。”姜维笑道。

  “还有,老师,你好像扯得有些远了吧,不是说释迦摩尼佛吗?”

  “好像也是。”姜维摸了摸额头,道:“正觉与心变相似,心变有好有坏,或因某事受到重大打击,从第二境跌落至第一境,或从第二境升华至第三境。”

  “当然,一、二境是升华关系,三、四境也是升华关系,而二至三境,则并没有完全的强弱之分,就好比你一个武林高手,受了刺激,从军当了将军,从第二境升华为第三境,但对武艺的影响可能不增反减。”

  “而这位如来世尊在菩提树下枯坐一年,则是直接将心境从第一境升华为了第五境的不可言之境,而佛陀自己将这个境界称为五蕴皆空。”

  “何为五蕴皆空。”李铭不解的问道。

  “你即知刹那,昙华,阿鼻,又岂会不知五蕴,不如由你来说吧。”姜维说道。

  “那学生就试探性的说说。”李铭也知姜维的精明,既然瞒不住,不如都显露出来,然后再装出一副未曾透底的模样。

  毕竟这个世界有没有百度,他的所有知识其实多是来源于百度百科,而百度百科的知识大多是浅尝则止,但重在知识面宽。

  “所谓五蕴,即色蕴、受蕴、想蕴、行蕴、识蕴。”

  “色蕴者,眼所见,耳所闻,鼻所嗅,口所尝,周身遍布所感,尽为色蕴。”

  “受蕴者,受何为之苦,受何为之乐,心中对自身处境之认知。”

  “想蕴者,即自私之欲,脑中所烦所想。”

  “行蕴者,周身所行是善是恶,是对是错。”

  “识蕴者,即对万千事物之认知差别。”

  “而所谓的五蕴皆空,即,色空,受空,想空,行空,识空,不过,学生有一问,如来既然五蕴皆空,何来救世之念?”

  “因为慈悲。”

  “慈悲?”

  “传说中的五蕴皆空,在这类人眼中,世间的一切事,一切人,一切物,尽皆一样。”

  “如此说吧,人是由四肢百骸组成的,四肢百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?”

  “层层递推下去,五蕴皆空者所见的便是这最底层,最本质。”

  “而世间一切的本质皆是一样的,又谈何五蕴?”

  “然佛者慈悲,即使面对这一堆本质,也会空想出你来,为你解疑,为你解惑,渡你苦厄。”

  “就好比你对着这张桌子,然后听桌子所想,帮他解决困难,这是不是一件很匪夷所思的事情?而在如来世尊眼中,你与桌子并无分别。”

  “但是老师,你不是道家的吗?怎么佛理讲的一套一套的。”李铭不解问道。

  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