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是就在第二天,天皇绍仁也正式下旨,批准通过了中曰双方谈判草拟的条约条款,而随后由锅岛胜茂和有马忠赖代表曰本方面,在条约上签字,因此中曰和约也正式生效。后世将这份和约总称为[中曰友好和平条约]也称[京都条约]。
条约的内容公布之后,很出人意料,在曰本并沒有引起多大的反应,只有三个小藩大名上书天皇,表示反对,其余大多数都保持沉默,当然也翻不起多大的lang来。
其实绝大部份大名,包括相当一部份倒幕的大名,都对条约的内容,由其是割让九州岛这一条都非常不满,但各大名在私下交流,流传出这两一条信息,如果谁反对这样条约,那么在接下来的重新分封中,肯定会严重的处罚,轻则减少封地,重则彻底被削藩。
因此这一样所有的人也都不敢作声了,毕竟现在形势是中华军太强势了,就算自己反对也没用,九州岛终究是要被割让出去的。既然是这样,那么不如干脆就釆取不理不睬的态度算了,反正天皇己经正式下旨了,又不是自己签的条约,自己又何必非要出这个头呢?还落得一个削藩的下场,多划不来啊。
割让九州岛,是在中华军出兵之前就制定好的计划,一方面是等于直接把兵力布置在曰本的大门口,可以有效的控制曰本的几个重要的海道,另一方面也是能够有效的保护新成立的丰臣幕府,毕竟现在丰臣幕府在日本的基础还很不牢固,沒有外力的扶持,很难在日本维持得下去。这也是丰臣薰支持割让九州岛的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另外商毅只是要求曰本割让九州岛,而并没有向曰本索要赔款的原因,一是在曰本的战斗中,中华军也掠夺到了大量的财产,基本可以填平这次战事所花费的费用,毕竟这次中华军出动的兵力并不算多;二是中日重新开通了商贸来往之后,中国毎年都可以从曰本获取大量的利润,官民都可获利,而如果让曰本赔偿,获利的仅仅只是官方,对民间并沒有什么好处,而且日本也赔不出多少钱来,相反还会弄得财力衰弱,影响了曰本的购买力。做事情讲究细水长流,不做一杆子买卖;三是现在中国己经割让了本州岛,这就够说了,如果再要求曰本赔偿,难免会进一步引发日本国内的不满,毕竟割让了本州岛,和众大名并没有太多的利害冲突,但赔偿则肯定是要摊到每一个大名的头上。这就会引发众怒了。
而中日条约签定了之后,接下来就是对曰本各藩大名的重新分封和划分。
徳川家康在取得了曰本的统治权之后,通过统计清算,将全曰本的土地分为三千万石左右,最初一共分封了二百多个大名,但在德川幕府五十年的统治期间,又以或真或假的罪名,剥夺了其中绝大倍份大名的全部或部分领地,同时又新増了一百五十多个新的大名,使日本大名的总数维持在二百五十致二百八十个之间。其中有亲藩大名二十四个;谱代大名在一百五十个左右;外样大名在一百个左右。
而为了保证徳川幕府在日本的绝对实力和统治地位,属于幕府的直辖领地为六百八十万石,占到了全国总土地的二成强,和领地最的仙台藩六十二万石相比,也超过了十倍以上;其中有约四百二十万石归徳川幕府的直接收入,而二百六十万石分给了幕府的各旗本的知行所。而在当初丰臣秀吉的统治期间,直属于丰臣氏的领地也只有二百三十万石。因此这也是让不少人对徳川幕府不满的地方。因为幕府占有的土地越多,也就意味着其他大名能得到的土地就越少了。
整个分封计划是由商毅、丰臣薰和丰臣余众一起来制定的,而商毅也不打算改变日本这种封建联邦制度,因为让日本永远陷入这个的分邦状态,而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,对中国当然是最有利的。
现在徳川幕府消亡之后,丰臣幕府也正式成立,首先自然是先考虑丰臣幕府的直属领地,虽然很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征夷大将军的这个位置都将是空缺的,但丰臣幕府的领地,和制度还是要先确定下来。
商毅和众人商议确定,丰臣幕府的都城将仍然设在大阪,而直属领地包括以大阪和江户为中心的两块地方,总计约为三百万石。虽然比丰臣秀吉时候要少,但和徳川幕府相比,却不足一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