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悔恨之下,段祺瑞最终还是决定固守待援,因为现在突围,段祺瑞心里实在是没有什么把握,在突围的过程中,清军很可能在义勇军的围攻下崩溃,而固守的话还能够多坚持几天。
当然如果选择固守待援,是需要有援军才行,不然也是死路一条。不过段祺瑞认为如果自己给铁良、良弼再写一封信,向他们陈明利害关系,毕竟他们是这次进剿的主将,一但进剿失利,两人都是难辞其咎的,因此如果两人收到自己的这封信,一定会出兵来救援自己,而且同时段祺瑞又给第二镇统领王英楷写了一封信,请王英楷看在同僚之谊的情份,出兵救援自己。虽然现在义勇军己对清军完成了四面包围,但还是有一些空隙,少数人还是可以利用这些空隙逃出去的,也可以说这两封信寄托着段祺瑞的全部希望。
另外现在的段祺瑞多少也有几分自暴自弃的心态,宁可在原地固守待援,也不冒险突围,如果铁良、良弼两人不发援军来,自己就在这是全军覆没,以身殉职,也是让这次进剿彻底失利,这样铁良、良弼也就脱不了责任。
送出了信之后,段祺瑞也下令全军加强守备,准备迎击义勇军的进攻。而段祺瑞也估计,援军赶来最快也要三天时间,最慢就不好说了,十天半个月都有可能,不过段祺瑞认为自己能够守5-6天的时间,到不是清军的战斗力不够,而是携带的弹药只有这么多。现在清军的总兵力约为2万7千左右,其中北洋三镇的军队还有约1万余人,另外还有7千余后勤辅助士兵,还有近万余其他军队,和义勇军相比,人数的劣势并不是十分明显。
而就在第二天,义勇军向清军的阵地发动了进攻。首先在清军的正面阵地,集中了75毫米野战炮兵团全部72门75毫米野战炮,以及华东政府在战前紧急支援过来的6门125毫米野战炮,向清军的阵地展开了猛烈的炮击。
虽然北洋新军是按照近代军队的样式编制训练的军队,也十分重视火炮的运用,但毕竟是缺少实战经验,而且火炮战术的理念还是欧洲10年前的落后思路,一来是北洋新军的战术操典主要是参考的德国陆军,德国教给北洋新军的只是一些日常训练的科目或普通的战术,而最新炮兵战术当然不可能教给北洋新军的;二来是这个时代的战术也是在不断的变化中,每次局部战争之后,各国都会有一大堆军事专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,不断的修改并完善既定的战术,而在这方面,清廷显然是功课做得不够。而义勇军装配的火炮虽然不多,但运用火炮的战术思路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,这次就是集中火力,进行覆盖性炮击,在战场局部形成优势火力。
义勇军的火力几乎覆盖了清军的整个前部阵地,爆炸的声音基本没有停止过,而扬起的硝烟、尘土将清军的正面阵地全部淹没。守在阵地上的清军也没有想到过,义勇军的火炮打击竟会如此猛烈,而且清军的阵地布置显然也没有考虑防炮击设计,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伤亡,不过还是有相当一倍份清兵是对猛烈的炮击产生了恐惧心理,逃出了阵地,结果被炮击炸死。
段祺瑞坐在自己的指挥部里,听着外面的炮击爆炸声音不绝于耳,而桌上的茶杯都震掉到地上摔碎了两个,万没有想到,这伙匪贼的炮击会如此猛烈而密集,虽然段祺端号称北洋之虎,其实到现在打过的仗也不过是一些平匪灭寇之类的小仗,那里见过什么大的阵仗,这么惊人的声势,就连平时训练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炮击,因此这时段祺瑞脸色苍白,扶着茶杯的手还在发抖。
义勇军的炮击差不多持续了30多分钟,共计打出了6000余发炮弹,而为了准备这场反围剿的战争,义勇军准备的炮弹一共也只有1万余发。等到炮击结束之后,清军的正面阵地己被炸得一遍狼籍,面目全非了。
随后义勇军才正式从各战线向清军的阵地发动进攻,而由于清军的正面阵地基本己被义勇军的炮击摧毁,守军伤亡近半,剩余的士兵也都无心再战,义勇军的士兵冲进清军的阵地之后,清军根本就无力再战,纷纷败退,幸好是这时段祺瑞还没有放弃战斗,将预备队派上来增援,和攻入清军阵地的义勇军士兵展开了白刃作战,这才算是免强暂时阻挡住了义勇军的攻击。